“一平米博物馆” 打通博物馆进校园的“最后一米”
(资料图片)
原标题:“一平米博物馆” 打通博物馆进校园的“最后一米”
5月7日,上海博物馆首度24小时开放的“今夜无眠·十二时辰艺术嘉年华”送别现象级大展上,“一平米博物馆”品牌项目同时宣告启动。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,收集相关资料、图片、模型等,用自己的方式设计和布置,在一平方米的空间里创造属于自己的博物馆。(5月7上观新闻)
近年来,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,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推进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,促进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、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。常见的形式或者是博物馆研发适合中小学生特点需求的展览、课程、活动,或者利用各类新媒体,运用新科技手段,通过直播云游、VR全景看展等方式进校园。此次上海引导孩子们了解“一平米博物馆”的概念及学习方法,策划并制作自己的“一平米博物馆”,可谓博物馆进校园的创新。
探索让文物活起来,对文物价值和其产生的意义进行创造性的转化、创新性的发展,全面展示、挖掘出文物背后的故事,需要博物馆进一步发挥其教育功能,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感,增加其沉浸感,加强博物馆在教育人、塑造人以及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方面的作用和地位,使博物馆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。
上海“一平米博物馆”不仅是一个展示的空间,更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空间,让更多家庭深度参与博物馆展览和教育活动,让博物馆成为一个互动、开放、共享的平台。比如首个推出的《一平米博物馆:搭建我的恐龙展》以“恐龙”为主题,通过“挖掘和复原一只恐龙”“搭建一场恐龙展览”两个任务,引导学生完成知识输入与场景构建。通过动手操作,学生们可将学到的主题知识展示出来,与家人、朋友分享。
如此把教育的自主权交给学生,让学生通过融合德智体美劳各学科知识,自己动手操作、发现解决问题、感知世界,在当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推进博物馆改革的背景下,这种“跨界融合”更有价值意义。正像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网络科普部的宋婉莉所说,策展人是一个综合能力体,要有知识收集和整理的基础能力,还要有探究力、设计能力、创新能力、审美能力、演说能力以及强大的组织力和执行力。
教育部《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》指出:提速博物馆“进”校园。这就需要博物馆从聚焦文物本体的欣赏价值,转变为汲取文物所承载的全方位价值,从看物到见人,从参观到参与,从展览为主到体验、创造、娱乐兼存,为学生教育、欣赏、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。而对学校来说,则要通过“馆校联盟”的合作,组织学生参观周边场馆,开启博悟之旅。教会学生方法,叩开探索之门。参与特色体验,感受文物魅力。
总之,让博物馆“进”校园成为别样的文化之旅,就要以“教育为首”持续推进博物馆转型升级发展,深度融合推进馆校合作共建,创新更多让学生感兴趣又能最有效提升素质的方式,为学生们打开素质教育的最明亮窗口。(丁慎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