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搜索 搜索

独家述评|关注旧改中的“留守老人”-全球快资讯

新民晚报     2023-05-04 14:11:09


(资料图)

图源:东方IC

李一能/文

去年7月,上海完成了持续30年的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,一个新情况随之出现,老城厢周边出现了一批旧改“留守老人”。因为种种原因,他们不愿离开故土,子女儿孙们却又大多搬到了远郊,如何养老成为难题。今年,上海正全力推进“两旧一村”改造三年行动计划,类似现象还有可能出现,如何确保这一特殊群体晚年生活过得平安幸福,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城市治理能力。

黄浦区老西门街道,刚刚经历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区改造。老城厢居民离开了昏暗逼仄的老破小,搬入宽敞明亮的新房子,欣喜之情溢于言表。但也有人不愿意离开,现住黄家阙路上的钱奶奶就是其中之一。钱奶奶今年93岁,她在老城厢长大、成家、老去,也希望能在这里走向人生归宿。因为旧改,子女都搬去了远郊,留下的钱奶奶只能独自租房居住。对于老人的选择,子女表示理解,毕竟高龄老人就像一盆娇贵的花草,不宜轻易更换生活环境。但最令他们放心不下的,是从远郊到老西门要一个多小时车程,平时难以照顾,万一老人有紧急需求更是鞭长莫及。

在老西门街道,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。这里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户籍人口的45.7%,8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4276名,还有独居老人近千名,许多老人在旧改中都选择了“留守”。一边是老人不想离开故土,一边是周边养老机构资源捉襟见肘,如何确保他们晚年生活过得平安幸福,成为社区养老服务面临的一大挑战。目前较为有效的一个解决方案,是“家庭照护床位”服务。

家床服务,顾名思义,就是在家庭中照护老人的服务,相当于把养老机构的床位搬到家里,由养老机构派出专业团队,把服务延伸到家中,老年人不用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,也能享受到类似于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。受疫情影响,近几年上海没有大规模推广家庭照护床位,目前全市床位规模大约在两千张。鉴于这一服务良好的反馈,市民政局正在计划继续推广。

基于“家床服务”,老西门街道在老人安全问题上还上了一道“保险”:设立上海首个“24小时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”。例如钱奶奶家中,就安装了一系列传感器。老人是否准时入睡、有没有开门取餐、每天入眠后的体征等,都能实时监测。远在郊区的子女,可以随时通过手机了解母亲的情况。老人若有身体不适,也可以通过床头呼叫设备紧急求助,15分钟内就会有人上门查看。有了好制度和新技术,小辈终于可以放心让钱奶奶留在故土安度晚年了。

上海老城厢旧改后出现“留守老人”,是城市更新发展与人口老龄化叠加后出现的新问题,这一群体的规模有多大?他们的急难愁盼是什么?都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问题。随着上海进入为期10年的“两旧一村”改造新阶段,排查梳理相关情况,预判制订应对方案,将有利于城市旧改和社区养老两大民生工程顺利开展。老西门街道的探索和尝试,具有一定借鉴意义。

X 关闭

亚洲医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 ©  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    备案号:豫ICP备20022870号-9   联系邮箱:553 138 77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