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球观天下!“海绵”让城市更有弹性
东南网5月17日讯(福建日报记者 游笑春)进入5月,南方多地迎来强降雨。依照水利部入汛标准,今年我国入汛日期较多年平均偏早8天。
【资料图】
海绵城市,试图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,在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发挥“弹性”和“韧性”。我省厦门、福州两个城市分别于2015年、2016年成功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。南平、龙岩、漳州先后入选示范城市。我省是海绵城市入选试点、示范城市最多的两个省份之一。
近期,财政部公布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2022年绩效评价结果,南平、龙岩、漳州3个示范城市均取得A档的成绩,我省成为取得A档城市最多的省份。
目标:新城区不再“城市看海”
走进漳州市西院湖儿童戏水池广场,黄红白相间的景观道像一条彩色飘带,贯穿湖中。引人注目的是,这条道路像一个“会呼吸”的海绵体,不管多少水渗到路面,很快就会被吸附得干干净净。
暴雨必涝,城市“看海”,曾经是许多城市的痛点。究其原因,无外乎城市地下管网老化或设计标准滞后,或是城镇化规划不足导致城市排水空间受挤压。海绵城市,通过发挥建筑、道路、绿地、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,提升城市蓄水、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。
我省上月发布的《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指南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提出,至2025年,我省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,新城区不再出现“城市看海”现象。
要实现这样的目标,我省住建等部门正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安全、宜居、韧性的海绵城市建设。
位于龙岩市新罗区的龙岩洞公园,原为麒麟水泥厂。场地内曾经坑洼积水,雨天处处泥泞,泥水大量流入市政道路,一度造成路面淤泥淤积、排水设施堵塞、山洪直泄等现象。龙岩洞公园一期海绵城市建设项目,引导山体雨水通过自然地形汇入山谷拦蓄,由绿地、道路、广场、停车场等通过不同收集路径就近汇集,形成多个小型收集池,超标雨水则汇入末端大型调蓄设施。项目负责人介绍,通过削减雨水径流总量,减缓市政管网压力,满足有效应对30年一遇暴雨风险的指标需求。
“我们依托龙岩独特山水格局,结合雨洪蓄排天然本底条件,总结梳理出山顶建城区、山脚建设区、河谷老城区、河谷新城区等四种样板类型,通过构建自然生态的基础设施体系,实现对雨水径流的控制、收集、利用。”龙岩市住建局副局长林福强表示。
数据显示,龙岩市共统筹实施海绵项目153个,海绵城市建设已完工项目55个,正在开展海绵项目98个,海绵项目总投资19.57亿元。截至目前,中央财政已下达海绵项目补助资金8.1亿元,共分配于91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。这些项目,已成为应对汛情的有效助力。
去年6月,龙岩市遭遇强降雨,局部区域24小时降雨量达197.1mm,超过50年一遇标准。林福强介绍,在去年暴雨期间开展的巡查工作中发现,龙岩市主城区未增加新内涝点;已整治过的内涝点未再出现内涝现象;正在开展整治的内涝点,采取了对应的应急措施,有效应对了强降雨天气。
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,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省新建改造污水管网2826公里、雨水管网1768公里,完成33个重大易涝点整治,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15个百分点,城市可渗透面积占比43%。先后打造了福州晋安湖、漳州五湖四海、莆田木兰溪、厦门筼筜湖、南平云谷水系等示范项目和样板工程。我省龙岩、南平、漳州三个示范城市累计生成约580个海绵建设项目,总投资超100亿元。
探索:发挥“海绵+”更多可能
根据《指南》,海绵城市建设当前应以城市内涝治理为核心,同时兼顾雨水径流和合流制溢流等水环境污染控制。通过源头减排、排水管网、城市内涝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,增强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雨水相关问题的“韧性”,促进形成生态、安全、健康、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。
因此,回水用水也成为海绵城市建设在内涝治理、蓄水净水之外的目标。
“像漳州西院湖这样的巨型海绵体,不但要能蓄水净水,还要能回水用水。滞洪区公园滞留雨水在湖体中净化后,经提升泵房并入公园绿化浇灌系统,替代自来水进行日常绿化浇灌。”漳州市住建局城市建设科副科长陈英平介绍,西院湖每年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量约为1.6万吨。
海绵城市的建设,不仅包含湖体、河道、公园,漳州还强调保留农田林地这样的原生态海绵。
在漳州,保留像荔枝海、香蕉海、水仙花海这样具有经济属性的农业用地,让山体水分自然下渗;利用农田林地原有耕作小道建设绿道慢行系统,辅以必要的透水铺装、生态植草沟、下凹式绿地等,能够有效凸显雨水滞蓄及水源涵养功能,让水资源利用最大化。
“海绵+”,还向产业延伸。眼下,我省正把建设海绵城市作为一项产业来抓,积极培育新产业。
南平星源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海绵城市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,目前已有海绵城市在建项目14个,除分布在南平各县区外,正逐步向省内乃至全国发展。
“我们研制的透水道路,采用自然界的砂石料,通过生物有机胶黏剂将其加压黏合,经过养护而形成的产品无污染、无气味,施工方便、透水率高。通过在南平和泉州等地的试用,5年以上行人和轻型车辆行驶考验,无老化、脱粒和透水率下降等现象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”公司负责人吴文鹏介绍,其透水道路可用模块化生产现场安装,也可以用浇注法连续浇注。
“要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,抢抓市场机遇,不断延伸产业链条、培育产业体系,做大做强海绵城市产业,将南平市海绵城市建设从示范引领转化为产业优势。”南平市住建局副局长吴涛介绍,目前,南平市已有建筑垃圾资源化、环保型透水材料、环保检查井等本土海绵产业企业23家,年产值约5000万元,初步形成海绵产业新业态,研发的透水材料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。